第437章 峄山传奇[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送你几句忠言吧,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的道理。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朴实无华,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功名以及爱自我表现的毛病。
孔子第三次问礼老子是在老子的故乡鹿邑,此时孔子40岁。孔子带着子路来见老子,他想引述六经的理论来说服老子,老子听到一半便打断他:讲讲要点就可以了。
孔子马上说:要点在于仁义。
老子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是的。
老子问:什么是仁义?
孔子答:心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
老子摇头说: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证实了所有讲无私的恰恰是为了实现自私。
孔子第四次问礼老子时已经50多岁了,他带了学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老子见到孔子说:听说你已经成为北方的贤者,你可懂得了天道吗?
孔子答:尚未懂得。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
孔子答: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又从阴阳变化来寻求,都没有得到。
老子说:阴阳之道目不可视,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要想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还需与外界环境相印证。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用过的旅舍,只可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留宿一夜,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无形无迹,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光同尘,便永失大道了。
孔子见老子回来后,三天没有说话。
事后,他对弟子说:老子所讲的道,就象天上的龙,合起来是一体,散开来是云彩,乘驾云彩而翱翔于阴阳之间,老子真是人中之龙啊。”
老者滔滔不绝,讲得口若悬河,游人们都听得如醉如痴,他最后总结道:“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解读历史,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但目前的道教是明显的衰落了。”
一边听着老者侃侃而谈,一行几十人拾级而上,穿过云彻桥来到了蜿蜒几十米的卧龙石,只见龙首与龙尾都隐于树木之后,甚是神秘壮观。
有人笑言,这不会是老子变的吧?
再往前行是更为陡峭的索道桥,左侧是浑为一体的巨石,右侧是悬崖峭壁。过断机、南无门、东方砥柱、八柱石便来到了甘露池、圣水泉。众人均舀水牛馀,泉水甘甜爽口。
继续前行,道路越来越陡,穿石缝而过,峄山最高峰插天峰就在眼前。而几块巨石搭在一起,此处便是大名鼎鼎的“不敢不跔”,境界徒然开阔。
第437章 峄山传奇[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