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太一仙道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5章 是非成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

    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

    把刘禅说成扶不起的大阿斗是为了诸葛亮独揽大权寻找借口而已。”

    双方争执不下,那位老者问三位道士:“诸葛亮究竟是道家人物还是儒家人物?”

    “当然是道家人物!”燕玄虎说。

    “诸葛亮不过是千古文人的白日梦!

    现在网络称之YY。与道家格格不入!

    道家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

    不造作,动因循。德化厚,百姓安。

    《庄子·天道》: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诸葛亮与道家截然相反。

    诸葛亮是主张通过治民来治国。

    他说:治国之政,其犹治家。

    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

    什么为本?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

    诸葛亮还提出:学者思明师,仕者思明君。

    故设官职之全,序爵禄之位,陈璇玑之政,建台辅之佐,私不乱公,邪不干正,此治国之道具。

    《蜀记》称诸葛亮治蜀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为此法正还与诸葛亮讨论过,诸葛亮说: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诸葛亮的决策思想是重于人谋。

    而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均遵循自然法则而生,人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处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的伐魏决策,显然是逆乎自然。

    蜀章武元年(221年)秋,刘备发动伐吴战争,章武二年秋刘备全军覆没而还,章武三年(223年)夏刘备去世。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政。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南征,南征与伐吴战争之间算来有三年的休养生息期。

    当年秋,诸葛亮取得了南征的胜利。南征胜利之后,诸葛亮于建兴五年(227年)决策伐魏,并出师汉中。

    在这种情况下伐魏是条件不成熟。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伐魏呢?

    主要原因是诸葛亮过度夸大了人谋的力量。

    道家不张扬,不揣锐,不居功,不自见,不自贵,藏而不露。

    可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就自比管仲、乐毅。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顾之。

    果然,刘备去寻诸葛亮,凡三往,乃见。

    这就不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态度。

    诸葛亮心量狭隘,没有道家风范。

    比如,廖立是被诸葛亮誉为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的人,由于他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经常在背后议论朝政,这件事被蒋琬等人告知诸葛亮,诸葛亮就弹劾了廖立: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

    诽谤先帝,疵毁群臣。


第385章 是非成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