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太一仙道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8章 武当避静[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海拔1715米,主峰之巅有石坛。“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天,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为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设坛祭天之所,世称“擎天地柱”、“太行之脊”。

    魏华存《清虚真人王君传》称其师王褒(字子登)得道后,被封为“太素清虚真人,领人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称小有清虚之天。

    杜光庭著《天坛王屋山圣迹记》称天坛山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

    直至唐代司马承祯,始提出系统的洞天福地之说,将全国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王屋山为十大洞天之第一洞天,其所集《天地宫府图》云:“第一王屋山洞,周回万里,号曰小有清虚之天,在洛阳、河阳两界,去王屋县六十里,属西城王君治之。”

    南朝高道陶弘景《真诰》中,亦称“王屋山,仙之别天,所谓阳台是也。诸始道者皆诣台阳。阳台为清虚之宫也。”

    至于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难稽考。南北朝以前,有《真诰》卷五云: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皆后汉时人也。学业道在王屋山中,积四十余年,共合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谢稚坚、张兆期见之如此,不敢服之,并捐山而紧。去后,见伯道、道恭在山上。二人悲愕,遂请道,与之茯苓持行方,服之皆数百岁。

    隋唐以后,李唐王朝尊老子为始祖,以道教为国教,敕令各地营建道观。被称为我国药王的医学家孙思藐晚年结庐于王屋山翠微庵,采药行医,济世救人,直至141岁无疾而终,现孙真人基尚存。

    唐代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与陈子昂、宋子问、卢藏用、王适、毕构、李百、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相往来,号称“仙宗十友”。曾先后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召到京城,倍加赏赐。唐玄宗李隆基尊其为“全国道教首座”并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命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之灵都观修道,终老于仙姑顶。

    司马承祯于王屋山置阳台观以居之,曾著《修真秘旨》、《坐忘论》,可谓无价之珍宝,开元二十三年卒,享年八十九岁,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至此,道风大盛,王屋山成为全国道教活动的中心。

    王屋山、茅山和天台山,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道坛,唐代天师道、北帝派、金丹神仙道,都在王屋山流传。唐代王屋县令王璨,弃官入王屋山修道,诵读《黄庭经》,金皇室后裔完颜德明为天坛山守寺道人。王褒、孙思邈、张探玄、李含光、谭峭、烟萝子(燕真人)、王长生、许绮、宋德方、秦志安、张志谨等高道皆曾在王屋山修道。

    从宫观里供奉的神灵来看,全真道、正一道、太一道、龙门派、三丰派、上清派等道教各门各派都有,王母洞里还供奉着通天教主、齐天大圣、无生老母等民间宗教神灵。纵观全国范围,在一个地市集中众多的宫观,融合各家的门派,可谓独一无二,称王屋山区域为“道教之乡”绝非虚言,实至名归。

第428章 武当避静[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