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卷(7)[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徐东海,我哪有这闲情逸致,要不是给这事闹的,我才不会上这里钓鱼呢!话虽这么,但喜悦之情仍流露无余。
大概有个把小时,徐东海就钓上了**条鱼,除了鲤鱼,还有青鱼、鲫鱼。再让他惊喜的是,居然还钓了一条四五斤重的鳖上来。鳖是大补之物,尤其是野生鳖,差不多都绝迹江湖了。中医上,鳖性味甘平,滋阴凉血,补劳伤,壮阳气。这只老鳖背面光滑如镜,呈橄榄色,躯干薄而瘦,爪子尖而硬。杨德水小时候,在荫溪里抓过鳖,一看就是野生的,兴奋地,今天发大了,可以好好补一补了!
徐东海只是笑笑,却不话。
收工的时候,徐东海,放了吧!
杨德水一时没明白过来,转头问,什么放了?
徐东海,把鱼放了吧。钓鱼不在于鱼,而在于钓鱼的乐趣。
杨德水便听话地把**条鱼都哗啦啦地倒回到太阴湖里,唯独留着老鳖。徐东海,把它也放了吧,千年王八万年龟,它长这么大,也是前辈了!
杨德水虽然有些舍不得,还是识趣地把甲鱼放走了。也奇怪,那老鳖游了一米来远,又掉过身来,伸长了脖子看着岸上的两人。徐东海朝他挥了挥手,,去吧,去吧!老鳖还是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杨德水瞪着眼,你再不走,当心我把你逮上来炖了!
那家伙这才眨了眨眼睛,头一低钻进水里消失了。
徐东海,都甲鱼通人性,以前不相信,现在看来还真有这么回事!
钓鱼、放鱼,难道这寄寓了徐东海某种希望,希望孟新德有惊无险地度过这一劫?想到这里,杨德水,师父你真是菩萨心肠! 以前我只知道钓鱼的乐趣,却不知道放鱼的乐趣,放鱼比钓鱼更有成就感,就像救了人的命似的!
徐东海心情大好,由此引出了许多关于辩证法的话题来,譬如如何看待幸福与快乐,如何把握抓权与放权。他认为幸福和快乐,并不是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而是你能付出多少。当官治政也一样,关键不是把什么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而是要把手中的权力放出去,分配到合适的人身上,让他们发挥更大的影响。
对杨德水来,此刻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就是让徐东海从忧心忡忡的情绪中走出来。
回到迎宾馆,放好渔具,杨德水洗了洗手,给徐东海泡了杯咖啡。徐东海喝了一口,问杨德水家里的情况怎么样。
杨德水,好着哩,父母的身体都很健康,他们都很感谢你,让我带了点土特产给你尝尝。完,从包里取出酱鸭舌、九层糕,杨梅酒,还有村里的特产荫溪柚。徐东海尝了一下鸭舌,是好吃。又喝了口杨梅酒,连声,好酒好酒。夸过后,问杨德水,这两样东西哪里能买到?
杨德水,这鸭舌和杨梅酒吧还真不好买,都是农村人自给自足的。接着,又解释了一通。
酱鸭舌是云江镇当地的一个老传统,每到腊月,许多鸭子都被杀了,卖到市场上,唯独鸭舌留着自用,用来做酱鸭舌。鸭子有个特点,就是嘴巴叫得欢,留着鸭舌是希望过年开心,来年的日子更欢快,就像许多地方过年做年糕一样,希望生活能一年比一年高。
云江两岸的山上盛产杨梅,每天6月中下旬,杨梅成熟的时候,那是满山飘红,圆滚滚的杨梅像一个个珍珠一样,压弯了树枝,果香飘出几里之外。这时候,家家户户都上山采杨梅。
杨梅果实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成熟了,红得鲜艳欲滴,紫得黑红发亮,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黑珍珠一样发出光亮。含在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感觉细腻又柔软,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不用吃,就是想一想也会喉舌生津,口水直流。肖草《杨梅》一诗中有云:青林枝头鹤顶妆,炎日树下仙梅藏;游客攒动出何处,山人笑指步路乡。的就是采摘杨梅时的盛况。
徐东海,以前只知道杨梅好吃,没想到杨梅酒味道更好,怎么从来没听你提起过啊?
杨梅果汁鲜红,酸甜芳香,用它泡出来的杨梅酒,色香味俱绝。不但是云江镇,江海省许多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拿它泡酒消暑。又因为是乡野之物,从来没登大雅之堂。徐东海出入的都是高档的酒店宾馆,自然也就无缘品尝了。
杨德水讪讪地,这都是土货嘛……言下之意是,怕难入他的眼法。
徐东海批评他,***的谚语,智慧在民间,智慧反映在哪里?就反映在创造上,反映在土货上啊!就拿这杨梅酒吧,跟它比,恐怕茅台、五粮液也要黯然失色!
见徐东海这么喜欢,杨德水便,我让人多捎点过来。
徐东海大概不想多费周折,便,算了吧。
杨德水,这又不是什么难事,我老家那边是家家户户弄这些东西的。我给家里打个电话,让他们准备好了送过来。
徐东海又,这也太兴师动众了吧?
杨德水,不麻烦的。我妹子明天来越州看我,让她顺便捎过来。
徐东海,那行,你给我准备一些带过来,明天下午我回北京一趟。
明天回北京,那就是拿杨梅酒和酱鸭舌走亲访友,甚至是给中央领导拜年喽!杨德水心里有数了,便,那我马上去落实。
徐东海含笑,去吧去吧!
出了迎宾馆,杨德水想了想,决定还是给妹夫陈绍民打电话。妹子杨芸虽然心细,但办事缺少魄力。也正是凑巧,陈绍民刚好在杨家村,了解情况后,马上保证,连夜准备好货送到越州。好家伙,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晚上十一点钟的时候,打电话过来,是再过几十分钟就到机场了。杨德水心想,这个妹夫想得还真周到。直接送到机场,明天就免得再周转了。他驱车赶到机场的时候,陈绍民已经在办理寄存手续了。他的身边,放着一大箱子的酱鸭舌,还有二十个装着杨梅酒的玻璃瓶。杨德水吃惊地问,这么多?
陈绍民,不多,五十斤酱鸭舌,两百斤杨梅酒。
杨德水傻了,这哪是通常意义上的送礼,简直是朝贡嘛!徐东海要是怪罪下来,自己岂不是吃不消兜着走了!再一想,又觉得陈绍民考虑得很周详,礼多人不怪嘛!再,徐东海也没跟自己交代过数量。就算错,也是无心之错。有个棘手的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如何解决周转。越州这边没问题,明天自己陪着徐东海过来,办完托运就结了,可货到了北京机场后,总不能让堂堂的省委书记像卖街的货郞一样,大包小包地往身上挂呀!徐东海这次上北京,没有让他同行。想到这里,他给翁梁龙打了电话,让他想办法解决。翁梁龙果然神通广大,向杨德水问过航班后,满口答应下来,是小事一桩,北京国际机场管理局有他的弟兄。
杨德水又想,要不要跟徐东海先汇报一下情况,又觉得自找麻烦,便打消了念头。回到市区,已经是凌晨一点了。杨德水本想请陈绍民好好搓一顿,陈绍民却喊累。于时,便找了个面店对付了事。住宿安排在迎宾馆,这样做倒不是为了显派头,而是考虑方便,这里熟门熟路,凭自己的名头,不需要登记,就能直接入住。同时,他有个私心,想把陈绍民介绍给徐东海认识。这是天赐良机,非常合拍,且顺乎自然。陈绍民在市里当处长,实际上也就是个科级干部。科级干部要认识省委书记,简直是白日做梦。就是一般的处级副处级干部,就是也很难见到省委书记,即使见了,也仅仅是见了,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当然,陈绍民不同,他的大舅子是省委书记身边的秘书,他要见个面还是有条件的。但能不能有什么效果,那就不好了。当杨德水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陈绍民兴奋地,那真是太好了!
节拍对人很重要,为官者,他可能就是一次往上爬的机会,抓住了,你这一生的命运就变了,抓不住,你得原地踏步很多年,也许一辈子到老……陈绍民虽然年轻,但年轻就像个皮球,稍不留神,就远远地滚走了。如果能在正确的时机和地点,见上一个正确的人,虽然不见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假以时日,很快就能显露出非凡的意义。为此,杨德水做了周密的安排,目的就一个,让徐东海觉得这次跟陈绍民见面完全是个巧合,是天意。
像平时一样,杨德水一早起来陪徐东海晨练。他晨练的时间很准时,6点20分出发,跑步二十分钟后,再练半小时的吐纳,加上中间十分钟的调息时间,正好是一个小时。就在两人跑过步,练过吐纳,走在回屋的路上的时候,杨德水的手机响了。他漫不经心地把手机放到耳边,对着话筒“喂”了一声。也不知对方了些什么,杨德水高兴地,妹夫啊,东西都准备好了没有?
哦,东西都存到机场了啊,这样好啊,省得我再费周折!你人在哪里?噢,在省委大院边上啊!到这里,杨德水捂住话筒,侧头看着徐东海,作请示状。徐东海问,你妹夫是做什么的?
杨德水,获州市组织部的。
徐东海,那让他直接来这里吧!
杨德水就松开手,对着手机,你把车子直接开到迎宾馆来,把存货单给我。
挂了电话,继续朝前走。徐东海问,他认得路吗?
杨德水,应该认得路,省委组织部经常有在这里开会的。
徐东海,这么,你妹夫是领导喽!
杨德水,也不算领导,中层干部,二处的处长。
徐东海,不错不错。
也不知道是陈绍民不错,还是这事办得不错。
刚拐了个弯过来,远远就看见陈绍民朝这边招手。杨德水,你过来。
陈绍民便小跑过来,也不等杨德水介绍,便飞快地伸出双手,恭敬地,徐书记,您好。
徐东海握了握他的手,,辛苦你了!
陈绍民,能为首长服务,是我的荣幸!完,拿出存货单,递给杨德水。
徐东海热情地问陈绍民,吃早饭了没有?
陈绍民没直接回答,看了看杨德水。
杨德水批评他,徐书记问你话呢,你怎么不回答?
徐东海笑着跟杨德水,一会,你让雅芝跟食堂多要一份早餐过来。
杨德水又批评起陈绍民,还不赶快谢谢徐书记!
陈绍民有些惶恐不安地,徐书记,谢谢您了。
是我谢你才对。徐东海又,我也没什么好谢的,咱们一起吃个早饭。
陈绍民长得很帅气,近一米八的个头,五官分明,特别是一双眼睛贼亮贼亮。当初,杨芸就是被他的贼眼迷倒的,闹死闹活要嫁给他。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越亮越有神,就明这个人越聪明越有内涵。徐东海似乎也被他的贼眼给电倒了,吃早饭的时候,问了他几个问题,都与组织有关。组织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考察干部。陈绍民对答如流,都得恰到好处。徐东海又问,你对干部考察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陈绍民,考察评价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最基础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体系对于完善正确的用人机制,选准用好干部,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与动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考察制度,表面上看起来很全,德、能、勤、绩、廉,涵盖了用人标准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却挺脆弱……
这个陈绍民脾气倔犟,混了多年的官场,仍是书生意气不改,杨德水生怕他错了什么话,惹徐东海不高兴,便提醒他,话可得有依据啊!
徐东海倒没在乎,饶有兴趣地问,怎么个脆弱法子?
陈绍民,对被考察者定性的指标多,定量的指标少,缺乏统一的刚性的考察评估标准和量化的考察依据,参照标准上存在随意性,尚未健全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这是其一。我们的考察都是内部考察,一个圈子里,很难听到负面的东西。如果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那情况可能就完全两样。人在职场,往往是一张面孔,在生活中,又是另一张面孔。哪张面孔更真实?想都不用想,那肯定是生活中的面孔,那才是真面孔,真性情。还有,现在的考察制度,缺乏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要求的各具特点的考察标准,客观上很难把准考察对象全部的、真实的表现。二是考察方法缺乏实效性。对考察对象往往只有任职考察,而无日常情况的积累;只注重**测评、谈话、推荐的情况,缺少与经济、业务主管部门、执法执纪部门的沟通和回访考察,加上由于保密及考察对象工作需要等因素,考察时间往往安排得很紧,考察组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现问题。因此,很难了解被考察干部工作、生活和品行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而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干部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宽,不仅有工作圈,而且有社交圈、生活圈;不仅有八小时以内的表现,而且有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在当前这种干部考评体系下,考察者很难听到真话、实话,只能以偏概全,甚至将错就错。
徐东海哦了一声,道,你继续下去。
陈绍民又,考察者听不到真话、实话,是个老问题,现在的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至于原因,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大不如前,大环境决定了我们听不到真话、实话。长期来,许多群众形成了一种思想定势,考察都是针对特定的考察对象的,那都是领导事先安排好的,跑马圈地,无非是走个形式。群众对考察人员缺乏信任,担心自己的话传到被考察者耳中而遭到报复,因而不敢真话,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心态。二是应付心理。有些群众认为谁当官与自己无关,于是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三是讨好心理。有些群众谈话时处处揣摸、分析“组织意图”,按“组织意图”反映情况。四是报复心理。平时因私人矛盾对被考察人心怀不满,组织上进行考察时就故意坏话,借机报复。五是逆反心理,也就是刚才过的,群众认为组织上用谁不用谁早已内定,考察只是走形式,因而什么也不愿;或者对平时表现差、群众不认可的被考察对象,也故意好话,其目的是希望他早日调走。
在陈绍民话的时候,杨德水急得汗都快要流下来的,暗暗在桌下踢了他两脚。早上起床的时候,自己就提醒过他,千万别在徐东海面前太多,古话言多必失。以杨德水的经验,两个人如果是初次接触,话多的一方往往讨人嫌。可这家伙倒好,全然忘记了彼此的约定,还真以还省委书记在问政于民了,居然大谈特谈起他的考察经来,浑然不顾杨德水的忠告和警告。当着徐东海的面,杨德水又不好动作太大,便干脆装聋作哑,埋头喝稀饭。令他想不到的是,徐东海非常肯定陈绍民,他,你的分析很全面,也很到位,几乎把各种可能都归纳起来了。听了这话,杨德水才抬起头来,看了看徐东海,见他表情自然,甚至有种欣喜之情在脸上浮动,便转头看陈绍民。
陈绍民却不看他,似乎受到了徐东海的鼓舞,越发来劲了。他,更可怕的,长期面对这种情况,考察者也滋生出走过场的思想,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考察工作当作是领导选用干部的场面和形式,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不认真,看领导脸色和意图行事,不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甚至不如实汇报考察情况;当然,这里也有考察者个人素质的问题,有的业务能力不强,对干部考察的程序、方法、要求不熟悉,不能正确引导谈话对象反映真实情况,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有的对被考察对象所在岗位职责了解不够,对相关政策、业务知识不熟悉,不能科学准确地评判干部的德才和实绩。总起来,考察范围没有拓开,真实效果差,很难真实反映被考察者的情况,也反映不了考察者的实际工作情况。从考察干部的时间来看,往往集中在选拔任用之前和离任调任时,而对干部平时的表现考察了解较少;从接触层面看,同领导干部层面接触的多,同一般干部和群众层面接触的少,直接谈话多,间接了解少;从考察方式看,主要采取**测评、个别谈话、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听干部自己述职、看书面总结材料、采取个别谈话听情况的多,注重日常考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上下左右方方面面情况的少。
杨德水这下也听进去了,心里觉得陈绍民得句句在理。可理归理,现实中就有许多合法不合理的东西,如果人人都讲理,那就不需要政治和法律了。就事论事来吧,如果干部考察都有板有眼起来,领导怎么提拔任用自己喜欢的干部?正因为,制度有缺憾有瑕疵,才有可操作的空间。再,人事人事,到底都是人办的事,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可能真正拿出一套完美无缺的制度来解决人事任免提拔中的所有问题。陈绍民夸夸其谈,根本改变不了当前干部任用的现状。
不知何故,徐东海却表现强烈的兴趣,他含笑问道,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陈绍民,办法很多,内刊上经常能看到一些有见地的文章,大概不外乎这么几种:一是健全指标体系,充分体现科学性。在考核指标的确定上,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突出指标的涵盖性、代表性、客观性和导向性,从定性为主的考察标准中转变到定量为主的考察标准上来,建立起导向正确、依据科学、内容周密、重点突出的考察体系,研究和突破量化考察中的难点问题。
第三十一卷(7)[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