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虫洞访客[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虫洞”的概念最早于191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提出,并于20世纪30年代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加以完善,因此,“虫洞”又被称作“爱因斯坦—罗森桥”。一般情况下,人们口中的“虫洞”是“时空虫洞”的简称,它被认为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捷径”,物体通过这条捷径可以在瞬间进行时空转移。但爱因斯坦本人并不认为“虫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虫洞”在后来的几十年中,都被认为只是个“数学伎俩”。
胡凤山曾经师从爱因斯坦,接触过最新最前沿的物理理念,当然明白“虫洞”可能造成的现象。
“你是未来的我?”胡凤山小心翼翼地问道。
那个人却摇了摇头:“那样会导致外祖母悖论,如果真有所谓的‘时空虫洞存在,按照多宇宙的理念,咱们能够坐在一起的概率就太小太小了,你真的觉得那可能吗?”
胡凤山睁大了眼睛,他预感到对面的这个人对宇宙的认识也许超越了现代所有人。
另一个胡凤山对“虫洞”的理解更接近于霍金的解释,当然,对于凤凰的曾外祖父,胡凤山来说,知道霍金理论还是后来的事情了。
在极微观的世界中,虫洞是无处不在的。任何物质都是可分的,至少是分子原子构成,那么,比分子甚至原子还要小的粒子也必然存在,这就是所说的量子泡沫现象,而虫洞也许存在于比量子更小的地方或说空间。在霍金的理论中,微观的虫洞现象是第四维的,也就意味着可以进行时间与空间的交流,但这个胡凤山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他相信,虫洞只是一种空间概念,依旧是三维的世界观。
物质可以无限分割,在无穷微观的时候,总会有空间存在,那么这个空间中便隐藏着虫洞,而虫洞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通常情况下,虫洞在微观世界是混乱状态存在的,不断的形成,消失,以至于再形成再消失,虽然可以连接两个世界,但由于并不同步,所以单一的虫洞只可能进行更微观的粒子交换,单一的更微观的粒子从一个世界通过虫洞来到另一个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存在着这么一种假设,在某个宏观的地方,所有微观世界中的虫洞可以统一形成,统一消失,那么,所有的虫洞同时开启的时候,这个世界某个物质的所有极微观粒子被打散后分别可以通过相应的虫洞到达另一个世界,而在另一个世界这些粒子再进行重新聚合,就形成原来的物质,对于观测者来说,造成的即视现象就是这个物质穿越了虫洞来到另一个世界。
由于虫洞本身的混乱状态,这样一种假设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理论上,却是极有可能的,当然一定还有其它的前提条件促使这种假设的发生。
胡凤山看着面前这个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难道他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从另一个世界穿越过来的人吗?
而凤凰岭这个地方,恰好是微观世界中虫洞可以有规律统一形成和统一消失的地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此地磁场发生异常也就不难解释了,两个世界其实处于交集的状态,自然会引起磁场的波动。
两个世界的胡凤山都是物理学家,所以这番对话与其说是解释一些现象谜题,莫若说是在进行着学术上的研讨。
第一百七十八章:虫洞访客[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