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球三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一节 九九归一:归国[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人家们都还记得,就在皇帝西征蒙尘的第二年,也就 的那年的春正月,一场可怕的暴风雪席卷了整个大陆,北方自不待言,而以江南来说,“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

    (真事!在另一平行空间的杂志惊呼道:“整个帝国都被冻到乌青,直打哆嗦!”

    为了抵抗雪灾,度过这个艰难的岁月,受灾地区都动员起来了,群策群力。人们捐钱捐物,有力出力,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到安全温暖的地方去,到各家各户输送取暖用的干柴和煤炭、照明用的火把、煤油和蜡烛。调拨大量地床棉被和棉大衣(新疆出的棉花已经出名),搭建简易房屋安排被雪毁掉家园的百姓。送上米面干粮。

    待天些少放晴,组织人手,上路清雪,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钱,勉力打通道路,运输物资。

    各地都开放了绿色通道,运送救灾的人,抢运物资,救灾物资和所有装载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都一路畅通无阻。

    ……

    相比而言,北方由于冷惯了,方方面面都有准备,人们只是嘟嚷几句这鬼天气,而南方地区则吃了大亏,据户部统计,雪灾共造成损失达二千万两银!

    待到雪天结束,并不会轻松,豪雪融化带来的丰水令到各地水站大惊失色,春讯提前,水位超标,看来今年洪灾势在难免。

    五月龙舟水起,三条主要江河:黄河、长江和珠江全线告急,水位暴涨!

    荆江水位上升到有史以来最高水位,五万军民上堤抗灾

    在黄河的许昌地段的黄河大坝,三次缺口,三次被军民拼死堵回!

    西江流域地苍梧郡,全城都被水淹没了,幸亏这一地区的人早就习惯洪水的日,水起后上山,倒没死几个人;

    在人们的印象,新疆地区是个缺水地带,岂料那一年新疆洪水爆发,冲毁道路,淹没城镇,诸郡县首尾不能相接,消息完全断绝,兼且地方大人口少,救援难度很大,起码道路地修复是猴年马月的事了。

    ……

    江南地区地水灾更是恐怖,多少人终生难忘。进入七月暴雨连绵,何止是长江,在鄱赣大地,洪水肆虐,长江、云梦泽和赣江、抚河、信江、湘江水位全面超过历史记录,诸泄洪区、湿地、沼泽、湖泊尽数水满,扬州境内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天地间白茫茫一 片,到处都是哗哗的水!

    水仿佛将大地全部淹没,许多地方只有高地和山岭冒出头来,端的是可怜兮兮。

    在雪灾之后的生灵大劫再度出现,可以看得到漂在水上的多具尸 体、被大水淹死的牛、猪等家畜,也和飘过来的垃圾一起正堆积、腐 烂,水势稍退后,大量土地一片泥泞、被夷为平地,境况非常凄凉。

    试盘!试盘!

    一个小冰河世纪正在到来,自公元之初(即两汉之际)起,气候开始出现转寒的趋势,到东汉末已比现在寒冷。到3纪后期,寒冷将达到顶点,年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1—2摄氏度。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6世纪下半才开始转暖。

    这段漫长的岁月,也就是另一平行空间华大地最苦难的黑暗时期,由于水草缺乏,环境所迫,游牧民族纷纷南下,给原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帝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多已归化,民族矛盾并不突出。

    一般的早期农业,年平均温度变化1摄氏度,粮食亩产量相应变化波动率有可能达致10%,对社会影响极大;

    如若是先前的国家社会,减产百分之十会造成大面积的饥荒,饿孚遍地。

    帝国建立有比较完善的天台,发明了玻璃水银温度计,清晰地记下了每年的年温,这是一条向下的直线!

    然而帝国又如何面对着这严峻的考验呢

    蔡gt;||很不好的预感。只要真龙离开。就会诸邪缠身。当皇帝确定西征之 后,她就开始象个准备过冬地松鼠到处塞松一样,严厉训令各级官 员。在全国范围内积谷堆栗,屯积物资。

    皇帝西征那年,户部动用资金,收纳上来地粮食是当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此后只要可能,户部都拼命收纳粮食,大建库房贮藏。由一位户部待朗(副部长)专职抓这事儿,从人力、财力、物力都向它倾斜。

    手里有粮,心不慌。

    接下来就是向社会招标,购买物资,如帐篷、毛巾被、军用压缩饼干、快食面、照明器械,医药、建筑材料等等,另外橡胶已经发明 了,因此还屯积了大量的罐装饮用水。别小看这事儿,此举大大减少了灾后地疾,物价飞涨达百分之十。

    所有的粮食和物资都被妥善安置,建立库房。按可抗击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普遍建高库。将库房分散安置。

    还鼓励民间也积粮备物,自行准备,放于高地。

    朝廷并不担心旱灾,在当时水资源极为丰富,许多地区地

    就见水了,哪怕是江河干了,地下水能让人轻易度过

    事实证明朝廷的计划是非常有效的,即管是如此大的雪灾和水灾,库房受损率不过百分之五,所以朝廷有能力大规模去赈灾。

    以往这么巨大地自然灾害面前,大灾之后的大疫、大乱没有在帝国出现。

    在那惊心动魄的日里,朝廷英明决策,全大陆各地和帝国正规 军、国民警卫队大力支援,各地广大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在长江流域集结了十五万军队抗灾,是帝国自统一战争之后的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结,动用的民间人力更是不计其数。

    象蔡gt;到各地视察、慰问。

    内阁诸大臣,具体指导救灾赈济,那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忙得昏天黑地,紧紧地听从内宫的指示和命令,没有打丝毫的折扣,不起二 心,令后妃们内心甚慰。

    地方官员,绝大部分都兢兢业业,守在抗灾地第一线,出现多名官员被累死、溺死。

    比较少出现有官员失职的现象,官越大,做得越是好,他们也就带动其他人将工作做得更好,堪称劳动模范。

    固然有对朝廷的忠心和自己的气节,还有就是对那个人地恐惧。

    他对于整个帝国的影响深远,官方秘密机构传说地谣言令官员们倍感重视:他在看着哩,谁不好好做,回来之后就叫谁的人头落地,抄家灭门!

    做得高官,普遍是政坛老手,政治敏感高度,完全清楚只要那个人在,任何人都不要有非分之想。

    事实证明他们的预感是对的。

    在水灾过后,时间进入月,事情没个消停,当年的冬季来得快,还来得猛,一过了“寒露”,从北方西伯利亚来的强冷空气又吹遍了江南大地!

    足足半个月不见天日,昏天黑地,许多地方物资告急,官员民众费心劳力,脸色憔悴。

第八十一节 九九归一:归国[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