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铁血唐王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4章 兄弟之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出了自己的大儿子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仁厚有余而智谋不足,而是很有眼光和韬略。好,很好,皇位的继承人就应该这样!李渊两眼瞧着太子,那么满意而欣慰地微微笑了笑。然后,他又将目光扫向整齐划一地立于廷中的大臣们,静静地等待着他们的高见,严肃的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sE。

    须臾,王珪走出列,趋步上前向李渊弯腰施礼道:

    “皇上,微臣以为太子殿下言之有理。李轨虽占据河西,然势力不足以与我大唐相抗衡,且受薛仁杲威b,常怀垒卵之心。今若以诚相待,加封爵位,李轨必欣然依附于皇上。如此,则不需一兵一卒,而河西之地皆归皇上您了。此实为上上策也!”

    “嗯,妙计,妙计啊!”朝中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一边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此事。

    只有李世民、刘文静默不作声,他们对太子的提议持保留意见。沉Y片刻,刘文静就直截了当地对李渊说:

    “皇上,臣以为李轨野心极大,有称帝之心,故而他不可能会真心归顺皇上。皇上若想收取河西之地,须动兵戈。”

    “刘将军此言谬矣!”裴寂当即反驳道,“李轨虽有野心,然实力有限,岂敢称帝!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李轨当不会不察形势而轻举妄动吧!”

    “裴大人所言甚是!”萧瑀接口说道,“李轨机智多谋,堪称一方豪杰。然偏隅一地,兵马不足,粮草有限。纵有雄心壮志,也只能徒唤无奈。若李轨不归附大唐,只须皇上降旨发兵,他必两面受敌。李轨非鲁莽之辈,岂能不识时势?”

    “萧大人言之有理,臣也料定李轨必会屈于我大唐威势而归顺皇上。”裴寂信心百倍地高声说道,“皇上,请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出使凉州!”

    还没等父亲开口,李世民就赶紧进谏道:

    “父皇,儿臣以为李轨虽迫于形势而归顺大唐,然他必不真心为父皇所用。如此,其必为后患。”

    “秦王所虑不无道理,李轨称帝之心不灭,那就决不会臣服于皇上。即便此时归附皇上,其后也必反!”刘文静附和李世民道,“为今之计,臣以为不如举兵攻取凉州,斩了李轨,以永绝后患。请皇上三思!”

    “朕素以德服人,何故不能使李轨心悦诚服,归顺于朕?”李渊两眼冷冷地瞥了眼面前的刘文静,沉缓而有力地反问句。

    “皇上……”

    刘文静yu言又止,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与处境。现在他已不是宰相了,在李渊心目中也没什么分量。而且他常与裴寂较劲,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这令李渊益发疏远了他,甚至内心里生出些许反感与厌恶之情。既然自己的话没多少分量,那再说又有什么用呢?这么一想,刘文静就一揖礼退回班列之中,缄默不语了。

    “父皇仁泽天下,德布四方,天下豪杰纷纷归顺大唐。李轨定当深感父皇之仁德而诚心归顺,并甘愿为父皇效犬马之劳!”李建成接着说。

    “父皇仁德,然恐李轨非君子!”李世民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语气平缓地说,“李轨素来不讲信义,他今日信誓旦旦,指不定明晚就背信弃义。如此小人,父皇岂能与他握手言和,共事朝廷?以儿臣之见,不必向他下诏招抚,待时机成熟率大军一举荡平河西,永绝后患。”

    李渊见李世民如此固执己见,不肯附会自己的主张,心里大为不悦。但他没有当众斥责这个桀骜不驯的儿子,只拿眼狠狠瞪了他一下,脸sE不大好看。这一切被裴寂看在眼里,不用多加揣摩,他就明白李渊的心意了。于是,他嘴角不禁浮出丝不屑,不轻不重地说道:

    “秦王自幼熟读兵书,岂能不知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为善之善者之理?不劳军士,不费财物,即能收取河西之地,岂非好事?何况,现今战事频繁,秦王即将率大军讨伐薛仁杲,哪有军力攻取凉州呢?不管如何,招抚李轨不失为上上策。不知各位大人对此还有何异议?”

    说时,裴寂一扬头,目光从诸位大臣的脸部逐一扫过,完全是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咄咄气势。

    话音刚落,王珪就再次站出来,声音洪亮地对李渊说道:

    “皇上,裴大人所言甚是。臣请皇上下旨遣使者出使凉州,招降李轨!”

    “臣等请皇上下旨!”裴寂、萧瑀等大臣异口同声地奏请道。

    “好,朕准奏!”沉思片刻,李渊目视着一侧的张俟德,高声说,“鸿胪少卿张俟德接旨,朕命你前往凉州说服李轨!”

    “是,皇上!”张俟德步伐矫健地走出队列,气宇轩昂地回禀皇上,“卑职定将竭忠尽力,不辱使命!”

    说完,张俟德一揖礼,退回队列之中。

    政事议毕,李渊龙颜大悦,面含微笑地向众臣一挥手,宣布退朝。于是乎,气氛庄重肃穆的太极殿内一时间活跃起来了。大臣们一边谈笑,一边朝大殿门外走出去。

第74章 兄弟之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