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海淀之路[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自标似乎也有些难以启齿,支吾了一会儿,方才说道:“回阮大人,其实小人家原本是在甘肃,父亲是经商的。小的时候和父亲一道,去了广州,眼看那里天主堂的气派,便去听了几次。后来……后来就入了天主教,和神父们一起去了那不勒斯的神学院,在那里学习,一直到去年,马戛尔尼伯爵他们说是要来中国,但没有可备翻译之人。小人懂拉丁语,也懂汉语,使团里但凡有地位的,也都懂拉丁语,所以托小人前来做个翻译。言语上嘛,大致是说得通的。”
阮元并不希望中国人去入天主教,但眼看李自标言辞诚恳,一路上翻译之事,也帮了不少忙,所以也没责怪他。这时身后脚步声又响起,回头看时,正是松筠和金简到了。金简听着屋里的哭声和断断续续的弥撒声,虽不知其意,也能猜个大概。对李自标道:“你去告诉他们,这小小县城,不宜下葬,我等今日便启程,到了通州,再安葬吧。”李自标应命而去。
松筠却忽然道:“且先留步。”李自标又只得折返回来,只听松筠道:“昨日皇上已从避暑山庄传来诏谕,若是英吉利使团确有礼物过于庞大,不宜带往承德,可以在圆明园摆放安装。另外,入觐之仪,一如其他朝贡之国,不可有丝毫怠慢。”
李自标疑惑道:“入觐之仪?这个小人却是不知,还请松大人示下。”
松筠道:“你是哪里人?瞧你面貌与寻常汉人,也没什么不同,怎的这些都不知晓的?”转念一想,朝仪规范,多记载于《会典》、《通礼》之中,寻常民人不知,也是常事。便解释道:“其他的都简单,到了京城,找个人教教你们便是。只有这万寿大朝之仪,略需费些工夫……无妨,你等把三跪九叩之礼行罢,便也无事了。念尔等初来天朝,其他的做不好,想来皇上不会责怪。”
李自标疑惑道:“三跪九叩之礼?松大人,马戛尔尼伯爵他们在英吉利,绝无此等大礼的,想来也不方便……”
金简打断道:“什么方不方便的?朝廷大典,除了元日朝会,便是这万寿大朝,怎能不用三跪九叩的大仪?那什么伯爵的,要是不懂,或者学不会,那来我们这里朝贡作甚?告诉他们,到了京城,快快学习,免得皇上万寿大典之上,再出什么乱子。”
李自标道:“回金大人,马戛尔尼伯爵不是贡使,不是来朝贡的……”
金简道:“不朝贡?凡来我大清的,都是贡使,你却待如何?来了大清,又不朝贡,这又是何礼法?去告诉他们,若不是来朝贡的,便早早回去,免得皇上不快,施降天威于尔等。”
李自标也无言以对,想着此行前往京城,总还有些时日,不如先把礼仪的事搁置下,安葬了伊兹再说。便也向金简和松筠做过揖,回去通报其他使臣去了。
很快,一行人离开了香河,在通州城外一处墓地,众人将伊兹葬了。这个一心期待中国精湛技艺的伯明翰匠人,就这样永远留在了中国。
七月初三日巳时,英吉利使团终于抵达北京城下。
经历了一路的风尘、平淡的乡村风景和泥泞的道路之后,英吉利使臣终于眼前一亮。京城之内,商铺林立,各色招牌标语更是铺满了道路,不少货物无处可放,只好堆在路前。当先的一排官兵早已被纷乱的商货、时而出现的马车弄得焦躁起来,纷纷抽出鞭子,抽打着路边商货,各路商贩倒也识相,纷纷主动上前,清理货物,以便让出道路,过了小半时辰,一行人才全部进了朝阳门。
走过南北小街,前面恰好有座小庙,名为三官庙,这日庙前自也有不少路人,眼看一群碧眼金发的使臣从门前路过,竟似见到了天外之人一般,纷纷上前指指点点。尤其是使团最后,有几个印度和非洲来的杂役,皮肤黝黑,又与一般使节不同。一些孩子大着胆子,看着这些全身漆黑之人,也有些孩子不知礼数,竟对这些杂役口出恶言。
好在,几位印度、非洲来人不懂汉语,看着孩子们围上前来,也只是站着笑了几笑,无人发怒。孩子们眼看这些肤色与自己不同的人,其实同样是人类,而非什么凶神恶煞,才逐渐放松下来,懂事的孩子也回以一笑,以表东道主之谊。
过了三官庙,眼前便是四栋大牌楼,每一座牌楼都有数层之高,各具三重檐江家眼下也挺难办的,文如以后就留在咱家,咱们哪,以后就都是一家人了……伯元,你笑什么?”
“杨吉啊,你今年算起来也三十六了,怎么?没想过娶亲的事吗?”阮元渐渐切入主题。
“娶亲嘛……有个亲事也好,没有,也无所谓。家里管事的是我大哥,他早有孩子了,传宗接代轮不着我……伯元,你不会想把文如嫁给我吧?”
“杨吉,当日彩儿过世,我……我心里也不好受,文如她就麻烦你照顾了。想来这件事,也是要谢谢你的。若没有你,只怕文如她……”阮元想着说“要寻短见”,想了半天也没说出口。
“可是话说回来,你当日和她,终是有肌肤之亲的。正所谓男女授受不亲,但你若娶了她,也就不必在意这些……”
杨吉道:“伯元,当日我问过你的,你说虽然圣人早有此言,但也有句话,叫‘事急从权不是?眼看文如妹妹哭成那样,我要不抱着她,或者不按着她点,她万一真想不开怎么办?”
“杨吉,你平日出门听人说书,《警世通言》听过没有?”
“好像听过一点,反正记不住,怎么了?”
阮元对这个故事颇为清楚,道:“这《警世通言》里,有个故事,叫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当年宋太祖皇帝少年之时,在路上偶遇一女子被强人所劫,宋太祖过去解了劫难,知道那女子名叫赵京娘,家人远在千里之外,便把她送回去了。”
“这不挺好的嘛?后来呢?”
“后来京娘眼看宋太祖仗义,便想着以身相许,可宋太祖觉得,此番只为成人之美,不愿多受眷顾,便离去了。可不曾想京娘把这故事告诉家人之后,家人却都以为她和宋太祖千里同行,已有了苟且
第四十三章 海淀之路[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