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巨变前的涟漪[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个仆从也都各自庆幸。
只是阮元心中,却渐渐多了一重负担。回到杭州之后,他也前后三次找过玉德,希望与他商议减免折耗之事,可玉德的回答,却每一次都振振有词:
“伯元,你所言之事,我又怎能不清楚?只是你看看这浙江之前的亏空,有四百万两啊,我上任这两年了,也才补了一百万回来,这样下来,要什么时候,我才能补齐啊?这天下财富,本就只有定数,不在官就在民,我不临时加这些加耗,我上哪里筹着许多钱粮,来补得这亏空?你看看,若是这般赔补,再过得六年,以前的亏空也就补齐了。再苦一苦百姓,让他们再忍六年,日后他们说我是个贪官污吏,我也认了,这样行不行啊?”
“伯元,你看看这温州的上报,两广那些个海寇,这都闹到咱浙江海面了。今年还要再拿出些银子,去补海防之事。咱这浙江多少年也没一个海警,海防之事,以前早就耽搁了,这也要出钱,外面的海塘,来年也要再修,我若是六年就能把亏空补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口口声声百姓困顿,可我若是补不齐这亏空,我这珊瑚着缓缓放下了妻子双臂,与门外的学生一道前往府学了。
府学正厅之内,这日也聚集了数十学生,其中大多数仍是以八股文得以取录的生员,但也有近三成生员,原本八股做得平平,却因为诗赋、算学、史论有一技之长,而被阮元破格取录,是以这些学生对阮元格外敬重。见了阮元入内,学生们也纷纷向阮元作揖拜过,阮元还礼过了,便坐在了正中之位,道:“今日为大家分发《曾子十篇》的文本,大家也都看到了,这十篇先贤遗作,我近日多有注释,但我今日也不敢夺先人之功。故而各位所见注本,上有实斋先生解诂,也有仪郑先生的补注,最后附上了我的注文。各位只管择善而从便是,切不可因我与各位有师生之谊,便将其他大家之作,弃而不读了。总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各位可清楚了?”按清代《大戴礼记》经解最精者多推崇两家,一是王聘珍解诂,一是孔广森补注,阮元便将二人注文一并分发诸生。王聘珍号实斋,孔广森号仪郑,是以阮元以号称之。
“老师。”阮元右手边一位学生问道:“老师选取名家注释,兼取所长,学生们自然佩服。可学生却有一事不明,这《曾子十篇》本无单行之本,仅见于《大戴礼记》之中,而大戴氏之作,散佚犹多,现下已几为绝学了。老师却对这《曾子》十篇多耗心血,其中缘由,却是为何,想来各位同门,也都希望老师指点一二吧?”这位学生名叫陈文述,倒是阮元全依八股文、试贴诗之优长选取的生员,因此在学生中最为服众。
他所言《大戴礼记》之事,乃是中国儒家学术史上一大要事,西汉之时,《礼经》作为儒家《五经》之一被列于学官,但同时尚存孔门弟子讲论古礼之文百余篇,儒者戴德、戴圣对这些论礼之文详加取舍,各成一部《礼记》,戴德所成即为《大戴礼记》,戴圣成《小戴礼记》。然而在儒家发展过程中,《小戴礼记》因简约易懂,逐渐被更多习礼之人传承,最终取代了汉代的《礼经》,成为唐以后《五经》中的《礼经》部分,即今人所言《礼记》。而汉代《礼经》则成为今日之《仪礼》,宋明以来,研习《仪礼》者日稀,直到清代《仪礼》才重新受到更多学者重视,阮元早年即因为通晓《仪礼》,得以校勘《开成石经》中的《仪礼》部分。
而戴德的《大戴礼记》,同样因修习者少,渐渐失传,到了唐代,原本八十五篇的《大戴礼记》只剩下三十九篇,北周之时,名臣学者卢辩曾为《大戴礼记》做注,也简约不敷学子之用。宋代初立《十三经》之名时,有人试图将《大戴礼记》加入作为第十四部经典,最终也不了了之。也是一直到了清代,《大戴礼记》才被部分学者重新重视,并加以注释,却仍与科举无关。是以陈文述所问,本也是一大半在座学生心中所想。
wap.
/49/49983/14067379
第八十八章 巨变前的涟漪[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