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下山(二合一大章,为竹言墨雨舵主加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x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沈晨回到岘山书院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名气给他带来的变化。
同门师兄弟们看他的目光顿时就变得不同起来。
周围十几个邓家奴仆带着礼物上山。
这是每年都会做的事情,沈晨每次从黄门亭回来,都会给师长和同门送礼。
往年大家都会不客气,一拥而上,互相开着玩笑把礼物领走。
因为在岘山书院读书的就没有贫困人家的孩子。
沈晨送礼,他们也会送礼,都是些不值钱的礼物,比如腊肉、笔墨、书籍之类。
再加上认识了几年,也都是好友,所以都没有那么多客套讲究。
但今年看着邓氏奴仆们把礼物抬上来,没人上来领。
山门口处,沈晨颇有些局促地站在那里,周围的师兄弟们就都只是远远旁观,像是一群陌生人。
“阿晨。”
宋忠听到沈晨回山门的消息,迈步出来,脸色有些不好看道:“进来吧。”
“师君。”
沈晨拱手一礼,吩咐奴仆把礼物送去后院,然后跟着宋忠进去。
他身边王粲、潘濬、王涵、周盛等好友都在,其余綦毋闿、潘范、赵夔等学院的老师也都过来了。
众人跟着宋忠来到了厅堂院子里,正是阳春三月,院子中央那颗参天大树亭亭玉立,粗大的树干虬结生长,树冠茂密如伞,枝条葳蕤垂下。
岘山书院其实并不是固定有多少学生,汉代最正式的上课体系就是太学,有严格的课表规划,其它连鸿都门学都没那么正式。
而底下的私人课堂就更加随意,都是看个人意愿。比如说你今天有时间来上课就来,没时间就跟师长打声招呼就行。
像孔子教授三千门徒,要是天天给三千人上课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学生们基本都是有时间就来,没时间就走,有点像是大学课堂那样,不会有人强制管你。
刘表当初设立岘山书院的时候,一开始学生也不多,这几年来慢慢增长,鼎盛时期包括老师在内,其实也就是几百人而已。
而平时上课的师生则一般维持在几十到上百人之间,今日人数就大概有那么三四十人,沈晨回来的时候正是在上课的时候,刚好是在院子里一起上大课。
今天宋忠正在讲《法言》,这是西汉扬雄的著作。扬雄虽然投靠王莽导致风评上被时人觉得有些问题,但他的著作和思想确实被汉人称赞。
所以当时有不少他的簇拥,宋忠本身就是学贯五经的大儒,对儒家各类经书都有注释,同时还研究扬雄的著作,为《太玄经》《法言》等扬雄的书做了注释,是非常推崇扬雄的一位儒者。
沈晨进来之后,诸多学生们就各自安坐。
院子里到处都铺满了席子,宋忠站在树下,周围学生们都非常安静,一直等到沈晨进来,有书院的奴仆送来一张席,等他坐下后,宋忠才盘膝坐在了树边席上。
“今日讲的是《法言》,扬雄说“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我觉得很有道理,你们觉得呢?”
宋忠环顾四周,向众人询问。
周围没有人说话,安静了片刻,宋忠看向沈晨,说道:“阿晨,你才回山门,觉得如何?”
沈晨站起身回答道:“回禀师君,我亦觉得很有道理。圣人明达安乐于天道,知晓天命,就知道天道的运行是自然的,就不会患得患失,感到忧虑。”
“孔子曰:“以道事君”,这说明孔子觉得事君乃是天道。既然如此,为何有人要违抗君主的命令,而选择攻之可也呢?”
宋忠问道。
沈晨皱起眉头,其实他也明白今天的情况大抵不是因为他声名鹊起。
总归他是岘山书院的学生,如果出了出众的弟子,师长颜面也有光,所以不会因为他名气渐长而攻击他。
但他的举动却违背了某些人的思想。
那就是忠君思想。
事实上目前整个荆州存在了两种思想潮流,第一种就是刘表目前的想法,割据荆州,以图自立。
第二种就是尊敬朝廷,甚至是全面倒向朝廷,奉朝廷的命令而征讨四方。
特别是第二种乃是主流思想,所以在刘表死后,荆州大部分士人的选择就是直接投降曹操,把荆州拱手相让。
因为在他们看来,曹操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天子大于一切,所以投降曹操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反而是荆州回归朝廷,属大义所在。
而且这种思想从岘山书院的学院派一直到刘表治下的官吏都非常多,比如去年曹操迎接天子,刘表马上派人去上供,但同时又派人去联络袁绍,与袁绍结为盟友。
刘表的治中从事邓义就劝他应该全面倒向朝廷,而不是结交袁绍。被刘表呵斥,于是弃官去了江东。
后来荆州别驾从事韩嵩,也劝刘表应该全面倒向朝廷,而不是继续与曹操作对,遭到了刘表的猜忌,于是派他去许昌见曹操以观虚实,结果韩嵩回来之后,再次向刘表请求归附朝廷,差点被刘表杀死。
包括宋忠在内,也是主降派,刘表死后,继任者刘琮要投降曹操的时候,就是他给曹操上的降表,路过新野的时候还被刘备痛骂了一顿。
所以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整个荆州上下劝刘表归附曹操的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他们倒不是觉得这是在背主,而是劝刘表遵循大义,侍奉汉家天子才是王道。
但他们难道就不知道曹操现在手握大权,是在以“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名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实吗?
或许隐隐有人察觉。
可就如同王莽谦恭未篡时一样,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谁也不会相信这一点。
他们都认为曹操是大忠臣,在为天子征讨四方贼寇。
直到多年以后,曹操开始加九锡,冕十旒,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给自己封魏公,最后魏王的时候,那些忠于汉家天子的人,也早就已经被曹操杀得干净。
后来人自然也就忘记了再忠于大汉,然后曹丕在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帮助下,最终和平地让汉献帝刘协乖乖让出了皇帝宝座,缔造了大魏帝国。
所以总的来说,后世人站在上帝视角,知道曹操是话,漠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但不说话其实就已经表达了一切。
周围众人也没有诧异,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不要觉得他们的想法怪异。
至少在当时人眼中,这并没有什么错。
比如陆逊。
陆逊跟孙策有仇吗?
当然有。
他家族百余口就是被孙策杀的。
后来呢?
出仕于东吴,为孙权效力的时候可是不遗余力。
大汉现在是破灭了不假,可在这群汉朝的遗老遗少眼中,忠诚事君是没有错的。
曹操现在是什么身份呢?
天子近臣!
他是奉天子的名义去征讨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
在宋忠等人眼中,那是正义的一方。
所以他们认为沈晨在黄门亭反抗曹军,并且最终消灭了五千曹军士兵,杀死了曹操的从弟曹仁,是非正义的举动。
这代表了他在对抗朝廷,削弱了曹操的实力。
而削弱了曹操的实力,就是在削弱天子的实力,使得天子收复失地的可能大大减少。
因此宋忠他们在这里,其实并不是在讨论沈晨和曹操之间的仇恨,而是在讨论沈晨为什么要对抗天子这个问题。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沈晨要和曹操作对,哪怕他杀了你的百余亲族,就不能看在天子的面上放弃仇恨,忠心于朝廷吗?
虽然这种观念在后世人看来挺离谱,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确实是汉朝的某种忠君思想,两汉时期,很多大儒都是这么认为。
反观沈晨的应对也非常聪明,他是竭力地要把天子与曹操剥离开来。
因为宋忠他们是把曹操和天子绑定在一起了,认为曹操是大忠臣在帮助天子复国。
所以沈晨一定要把这个观念改正,先抨击曹操的残暴,再用孔子的话来告诉大家,曹操并非是能够帮助天子复国的忠臣,相反他的残暴会让百姓离心离德,从而败坏天子的名声。
在这一点上沈晨的反击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可惜的是显然还是不能说服众人,他们依旧固执地认为,不管怎么样,你都不应该对抗王命。
这让沈晨有些失望地自嘲道:“是啊,民皆草木,曹操屠之诸位可以视而不见。天子罹难,诸位也可以安坐荆州,置之不理。但我的亲族被屠杀,家园被毁坏,我又如何能装作没有看见?
“如今曹操征南阳,既是征张绣,又为何派兵袭我黄门亭?”
“天子并没有派诸侯屠戮百姓,可是那位诸侯还要因自己私欲而虐杀生灵,刀斧临到诸位的脑袋,难道大家也都会答应吗?”
“至少对于我来说,我从未觉得曹操能够侍奉天子匡扶汉室;汉室以德立国,高祖世宗仁义立世,吊民伐罪,乃有大汉数百年江山。曹贼说是霸道辅国,实则以君为名行不轨之事,纵是最后再造汉室又与暴秦何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况且曹操并非圣人也并非贤良,不能因
第九十三章 下山(二合一大章,为竹言墨雨舵主加更)[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